最後更新日期: 2021-12-06
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皮膚又紅又癢、熱熱燙燙的、還有皮屑與疤痕、甚至傷口不斷流湯流水…,看了好心疼啊!除了西醫的藥物治療之外,中醫師爸爸顏宏融要教您如何以外敷中藥與藥浴等方式對抗異位性皮膚炎!讓寶貝不再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
內容目錄
長大了就會自行好?錯!
「小孩有異位性皮膚炎,皮膚又紅又癢,以前只要擦類固醇藥膏,隔天皮膚就好了。但是現在類固醇擦了2、3天,皮膚還是癢得受不了,抓得傷痕累累。怎麼辦?」門診常有爸媽這樣焦急地問著。
看到孩子皮膚上的皮屑與疤痕,皮膚熱熱燙燙的,傷口還不斷流湯流水,常讓人看了好心疼!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的盛行率大約是10%。通常好發在1歲以下的小嬰兒,有大約45%的嬰兒在6個月大前就會出現症狀,60%的患童在1歲前發病,幾乎都在5歲以前發病。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幼兒時期會接著出現過敏性鼻炎或是氣喘症狀,所以從在嬰幼兒時期就要把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好。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家長不要誤以為「長大了就會自行好」而不加以治療。
如何診斷是不是異位性皮膚炎?
門診常常有些家長問:「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抽血檢測過敏原來診斷嗎?」理論上抽血可以檢查過敏原指數(即免疫球蛋白IgE)以及過敏原(CAP與MAST兩大類)。目前各式各樣的過敏原檢查,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其實一般很少會檢測,一來年紀還小、抽血很難受,二來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實常常出現測出陽性致敏的食物,但吃下去卻沒事。
那麼如何診斷異位性皮膚炎呢?臨床上,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有以下特色:(1)癢、(2)反覆性發作、(3)分佈在皮膚皺摺處、(4)明顯的家族過敏性體質(例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等)。
中醫古籍根據疹子的表現稱為「四彎風」(表現在手彎、腳彎的疹子)、「胎斂瘡」、「奶癬」、「浸淫瘡」等。最好的診斷方式是皮膚病灶如果符合疹子分佈位置在「皮膚皺摺」的特點,加上「家族過敏性體質」,往往八九不離十。
類固醇可怕嗎?
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病,常常需要使用的西藥包括:抗組織胺、外用型類固醇、非類固醇的發炎調節劑等,有時候會因為皮膚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
許多家長都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類固醇可以分為7個等級,簡為4種級別,依序是弱效、中效、強效、超強效等不同的效度。通常醫師都會先從比較弱效或中效的藥膏開始開立,特別是嬰幼兒臉上皮膚薄,容易吸收藥效,一般都會很謹慎使用。適當使用雖然可以迅速緩解症狀,然而長期濫用可能會造成藥物依賴性,當原本的藥效代謝完之後,症狀又會重新席捲而來,必須使用更強的藥,才能緩解不適的症狀。甚至於造成皮膚變薄、許多微血管擴張、皮膚變得多毛甚至影響生長發育。
口服的抗組織胺藥物也有類似的情況。當第一線的治療藥物無效時,往往需要加強使用第二線的抗組織胺,或者使用不同種類的抗組織胺。一旦治療效果不好的時候,可能加上類固醇或是免疫抑制劑將體內不管好的、壞的免疫反應通通壓制下來,使身體不會產生發炎現象,這是一個短期使用的緩兵之計,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是類固醇,會讓免疫力比較低下,容易有黴菌感染或是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產生的問題,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其實接受中西醫訓練的我,並不反對使用類固醇,因為小孩子和大人不同,自己比較不會控制,有些小孩子適當地使用類固醇可以讓兒童病患的皮膚發炎先壓制下來,減少癢的感覺就不會搔抓,而皮膚表皮的損傷是異位性皮膚炎一個很重要的致病關鍵。但是要注意臉上儘量不要長期使用到類固醇,臉上的皮膚薄、血管多,長期使用容易吸收過多的類固醇到體內。
如果能夠讓小孩子的皮膚搔癢減少,再配合口服中藥、外用藥浴、外塗中藥藥膏或外撒藥粉收斂傷口的使用,便可以大幅度地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甚至可以讓孩子需要使用類固醇的劑量減少下來。
中醫怎麼看待異位性皮膚炎?
就中醫來講,異位性皮膚炎的人,體質通常偏向「實熱」,但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因此要依不同的症狀,調理肺、心、肝、脾等臟腑。在嬰兒期容易夾雜「血虛風燥」或是「濕」的體質,「乾燥型」的嬰兒則會出現淡紅或是暗紅的斑片,很容易乾燥、搔癢、脫屑,對稱性的病灶經常出現在兩頰、耳後、脖子與四肢的軀幹表面。「滲出型」的嬰兒則皮膚會出現紅斑性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嚴重的話會分佈四肢並產生膿皰。各時期常見的特徵,簡述如表一。
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