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2022-11-02

寶寶可以吃海鮮嗎?這是不少家長的疑惑,寶寶在7-9個月大就可以開始攝取蛋豆魚肉類了,但日常常見的魚、蝦、貝類該如何料理,以及寶寶何時才能吃呢?一篇一次說給您聽!
內容目錄
寶寶該攝取多少蛋豆魚肉類?
從媽咪懷孕時便可食用豆魚肉蛋類,給予胎兒足夠的營養,待寶寶出生後,媽咪亦應適當攝取海鮮類,增加母乳營養,若是喝配方奶的嬰兒,則可選擇強化添加EPA與DHA的配方奶。在寶寶7個月-9個月大時,可以開始給予蛋黃0.5-1份,至寶寶10個月大開始給予高品質蛋白質食物1-1.5份。
一份係指:
- =蛋黃泥2個
- =傳統豆腐3格(80克)或嫩豆腐半盒(140克)
- =無糖豆漿1杯
- =魚泥、肉泥、肝泥一兩
常見3類海鮮
✦魚類
魚類富含豐富的蛋白質、Omega-3脂肪酸(DHA、EPA)及其他必需脂肪酸,其中的蛋白質用以組成身體細胞與促進器官發育, DHA、EPA則可促進大腦發育及視網膜發育。通常魚類可分為海水魚與淡水魚,海水魚的DHA、EPA含量高、魚刺少,處理起來簡單又方便,但因生物累積作用,易受重金屬汙染,必須注意攝取量與食用頻率;淡水魚由於體型小,重金屬累積含量較低,肉質亦細嫩,但容易受到寄生蟲汙染,兩者各具營養特色,建議媽咪準備寶寶的副食品時,交替食用淡水魚與海水魚,以獲得足夠營養,降低汙染影響。
海水魚VS.淡水魚
| 魚種比較 | 海水魚 | 淡水魚 |
| 外型 | 體型大 | 體型小,約巴掌大 |
| 常見魚種 | 鯊魚、旗魚、鮭魚、鱸魚等 | 吳郭魚、鰻魚等 |
選購&料理要點
媽咪選購魚類時,除了要按壓肉質檢視有無飽滿、彈性之外,還要注意眼珠是否明亮清澈、表皮完整等,更應了解產地來源與新鮮度,避免購買添加化學成分的魚。魚買回家後第一步必須先放血,將內臟與腸泥處理掉,徹底清除魚鱗並洗淨、去除腥味,不會處理的媽咪也可以請魚貨老闆先替您處理。烹煮方式則包括煎、炒、烤、清蒸等,但需注意的是將魚完全煮熟,避免生食或半生不熟,不然吃進細菌或寄生蟲會引起過敏或中毒。
食用時機
寶寶10個月大開始,便可以逐步攝取魚肉。此時嬰兒的咀嚼能力與消化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媽咪在料理食物時,應將魚刺挑乾淨,並且剁碎或磨成泥,方便寶寶食用。不過,針對部分消化能力發展較慢的孩子,媽咪先讓寶寶嘗試吃白色的魚肉,因脂肪含量低,較易吸收;反之,紅色魚肉的脂肪含量較高,有些寶寶容易消化不良,待寶寶消化功能較成熟時再嘗試。
另外,不少家長認為魚湯的精華都在湯裡,但若只餵食魚湯,其實不少的蛋白質與脂肪酸等營養都在魚肉,建議媽咪應連魚肉一起餵食才能補充足夠營養。
✦蝦蟹類
蝦蟹類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維生素A、鈣等礦物質,可以促進器官發育與強化骨骼及牙齒的功能,其中蝦蟹體內含有蝦紅素,蝦紅素屬於脂溶性抗氧化物質,可以保護細胞膜與D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