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2021-12-07
天氣變冷了,好想來一鍋熱呼呼的燉補?小心,冬令進補常見的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等,都屬於溫補料理,比較適合體質虛寒的人或偶爾少量食用;體質偏熱性者,例如孕婦,吃太多容易有上火的情形!孕期、哺乳期,該怎麼適量進補?一起來看中醫師怎麼說。
內容目錄
一人吃兩人補之懷孕期
無論是飲食或是情緒都會影響到胎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黃珏頴認為,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仍適用於現代孕媽咪,適量的「補」是必須。
孕媽咪以平補、涼補為宜
不過,懷孕中的媽咪大多數為偏熱性體質,基礎體溫本來就偏高,在這個階段會比較怕熱,即使是天生寒虛體質的人,黃珏頴醫師表示,懷孕後體溫還是會升高,若沒有升到一定溫度,肚子裡的寶寶也不容易留住。因此,雖說孕婦要補,卻不能像一般人吃得過於燥熱,冬令進補會聯想到的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等都屬於溫補料理,不太適合孕婦,黃珏頴醫師表示,偶爾吃一碗沒關係,但三、五天就吃一次,那也不行!若真的想吃,不妨改變一下烹調的方式。以麻油雞為例,一般麻油雞烹煮的過程中,為了要增加香氣,通常都會先用麻油來爆香薑片,其實只要去掉這個步驟,雞湯煮好後再加麻油和薑,仍有麻油雞的香味,卻大大減少了燥熱度,讓孕婦也可以放心享用。
中醫將藥膳分為溫補(熱補)、平補、涼補3種,建議體質偏燥熱的孕媽咪採取「平補」、「涼補」的進補方式,在寒冷的冬季裡吃得暖暖也吃得輕巧。
BABY沒吸收,都胖到媽咪!
肚子裡懷了BABY,孕媽咪似乎就會自動想要多吃一點,黃珏頴醫師提醒,其實孕婦需要的營養根本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多!而且進補的食物口味上都偏重,很容易不知不覺就攝取過多熱量,結果經常是沒長到BABY身上,卻胖到媽咪!
初期孕吐,生薑水+甘蔗汁
懷孕初期,不少孕媽咪都會出現反胃嘔吐、食慾不振、吃不太下的害喜症狀,情況嚴重者甚至體重往下掉,掉到比懷孕前還輕。黃珏頴醫師建議,可以自製一些生薑水加甘蔗汁來喝,煮過的生薑水有止嘔的效果,偏涼性的甘蔗汁則有助於緩和燥熱的懷孕體質。沒有特定比例,只要順口就好。此外,吃粥的時候也可以加一點薑末,暖胃同時止吐。若情況仍沒有改善,則建議找中醫師診治,從脾胃調理開始,搭配中藥使用,多數都能有良好的改善。
腰痠、出血,阿膠補胎
容易腰痠、出血,表示胎動不安,比較危險。黃珏頴醫師表示,這個時候一定要先躺床休息。輕微出血,可以到藥房買一些阿膠服用,不過因為阿膠有一點腥味,建議可以把阿膠弄碎,加到粥裡攪拌後一起吃。阿膠是馬科動物驢皮經煎煮、濃縮製成的固體膠,性味甘平,歸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有看過《後宮甄嬛傳》的人,應該都對阿膠不陌生,劇中皇上及嬪妃無不以東阿阿膠來補身或補胎。
雞湯、滴雞精,可考慮的補品
懷孕中期,約12週之後,肚子裡的BABY成長得比較快速。黃珏頴醫師表示,這個階段只要營養均衡就好,不需要特別進補。如果想要補一下,煮個雞湯或是滴雞精就很足夠。自己煮雞湯怕太油?網路上有人建議,先將雞湯冷凍過,把浮油撈掉後再喝。黃珏頴醫師則認為,只要不是額外加進去的,不是買特別肥的雞,煮出來的都是天然的養分,不要浪費,「女生還是需要一些比較滋潤的東西。」
滴滴皆珍貴之哺乳期
從懷孕期的燥熱體質轉變成氣血虛弱體質,產後,坐月子的開始,同時也進入了哺乳期,是很重要的調整階段,可以影響媽咪的一生。產後第一週,因為惡露還沒結束,不管是自然產或剖腹產,都不建議立即進補。這週身體調理的重點在於促進子宮收縮、排出惡露。生新血化瘀血之「生化湯」,祛瘀後則可生新血,黃珏頴醫師指出,適時飲用仍有其必要性。之後再循序漸進地調理肝心脾肺腎,並補充氣血。等到惡露排乾淨之後,媽咪就可以安心冬令進補囉!
中醫師推薦7道補品
1.雞湯、魚湯:在惡露完全排乾淨之前,雞湯、魚湯可以說是任何時刻都可以吃的補品。
2.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