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2025-04-24

「背巾」是每位新手家長必備的育兒神器,除了方便行動以外也增加了跟寶寶之間的親密感。但你知道嗎?背巾的選擇跟寶寶的髖關節發育息息相關!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嬰幼兒常見的骨骼問題,許多爸爸媽媽聽到時會感到焦慮不安。到底是什麼原因?又該如何及早發現並治療?別擔心,只要越早發現就能把握黃金治療期,大多數寶寶都能恢復正常狀態!一起來了解如何守護寶寶的髖關節健康吧!

髖關節對人體成長的重要性為何?為什麼寶寶會髖關節發育不良?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之一,連接骨盆與大腿骨,不只負責承受體重,更是讓寶寶未來能順利爬行、站立、行走的關鍵。正常發育的髖關節對寶寶的成長非常重要,而髖關節的發育不良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髖關節正常異常比對
  • 子宮內姿勢不佳:特別是頭上腳下的寶寶在子宮內長時間處於不利髖關節發育的姿勢,例如髖關節過度彎曲和內收(也就是腿部向內夾緊的狀況),可能會增加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
  • 神經肌肉疾病:患有神經肌肉疾病的寶寶因為肌肉張力不平衡,可能會影響髖關節的正常發育,隨著寶寶慢慢長大,髖關節就會出現發育不良的情況。
  • 不當包覆方式:過去很多傳統包巾,或是一些抱嬰幼兒的方式,大多會將寶寶的雙腿緊密綁在一起,這樣反而會限制髖關節的正常活動,進一步影響正常的發育過程。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有髖關節發育不良?從新生兒到幼兒的表現與診斷

看著寶寶健康成長是每位爸爸媽媽的心願,但是要怎麼知道寶寶髖關節發育是否正常呢?我們可以從寶寶的兩個成長階段來觀察:

新生兒及還不會走路的寶寶:

1.        平躺時兩邊的膝蓋彎曲高度不同。

2.        兩邊皮膚紋路不對稱,特別是大腿內側的皮膚褶皺。

3.        髖關節活動度沒辦法順利向外打開。

開始學會走路的寶寶:

1.        髖關節的活動受限,尤其是向外打開的動作出現困難或是有些卡卡的感覺。

2.        走路時一側踮腳尖行走,有長短腳的情況。

3.        由於外展肌無力,因而造成走路的姿勢異常,可能會出現一側身體傾斜的步態。

如何判斷嬰幼兒髖關節發育不良

醫生們會如何診斷髖關節發育不良呢?通常會結合理學檢查(也就是醫師直接用手觸摸、觀察或測試身體各部位的方法)和影像檢查。根據寶寶的發育狀況,醫師會提供最適合的診斷方法。以台灣的醫療而言,新生兒出生後1-2天內就會進行髖關節穩定度的檢查。如有異常發現或風險因子(如家族史或胎位不正),醫師就會建議在6週內進行超音波檢查。

等到寶寶的年紀來到0歲到4個月,由於骨頭尚未完全骨化,需要依靠超音波進行診斷。之後到了4個月以上,X光檢查會成為主要的診斷工具;而青少年或成人階段,可能就需要進行核磁共振(MRI)檢查。

如何治療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攜手改善髖關節發育

如果寶貝們被檢查出髖關節發育不良,家長們也不用太擔心,目前的醫療體系都能針對寶寶們不同的狀況給予合適的治療喔!醫師會根據寶寶的年齡,還有髖關節問題的嚴重程度來給予醫療救治:

方法一:觀察追蹤
對於只有輕微髖關節鬆弛但超音波顯示發育正常的新生兒,大部分都會在一個月內自然改善,通常只需要繼續觀察追蹤就好。

方法二:帕氏(Pavlik帶)吊帶治療
帕式吊帶是一個能幫助寶寶維持正確姿勢的輔具,對於六個月以內確診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寶寶,帕氏吊帶能將髖關節固定在外展和彎曲的姿勢。這種姿勢能夠讓股骨頭保持在最佳位置,促進髖臼的正常發育。治療時間通常為6-12週,醫師會建議每天除了洗澡外都儘量穿戴。在家時,爸爸媽媽們需要特別注意:

  • 每天盡可能長時間使用吊帶,通常建議除洗澡外全天佩戴。
  • 每週一次回診檢查,確保無併發症的現象。
  • 注意觀察吊帶是否壓太緊以避免皮膚受傷。
六個月內確診髖關節發育不良該如何治療?

「一直穿著矯正吊帶會讓寶寶不舒服嗎?」這是很多爸爸媽媽會擔心的問題。但根據一定數量的案例觀察,醫師表示寶寶通常不會因此感到特別不適,反而是在這段6個月內的黃金治療期可以避免未來更侵入性的手術。

對於超過6個月或是吊帶治療無效的寶寶,可能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醫師表示,6個月至1歲半,通常是進行將股骨頭放回正確位置的手術;2歲以上就可能需要截骨矯正手術,調整骨盆或大腿骨的位置;而來到青少年或成人階段,若已出現疼痛且無法透過保守的治療緩解,可能需要截骨矯正或在嚴重情況下考慮換成人工髖關節了!

寶寶的髖關節發育在出生後的成長期至關重要,如果發現有異常而未進行適當、正確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長期後果。像是20-30歲就開始出現髖關節疼痛和活動度受限的問題,髖關節也會提前退化,有些患者甚至可能需要在30-40歲就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如何預防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幾個小細節要注意!

使用背巾如何預防髖關節發育不良?

對於剛出生的寶寶而言,無論是在家活動還是外出,爸爸媽媽大多會使用背巾將寶寶隨時帶在身邊。至於背巾的選擇是否會影響到寶寶髖關節發育?醫師認為,首先盡量要避免使用傳統包巾將寶寶雙腿綁緊,我們在使用背巾時,應選擇能讓寶寶雙腿呈「青蛙腿」(M型腿)姿勢的背巾,確保能讓寶寶髖關節保持外展(打開)和彎曲姿勢,避免長時間將寶寶雙腿並攏。

目前市面上的背巾大約有幾種,有包覆型、腰凳型,以及環抱型等等,各位家長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與醫師建議的要點來挑選喔!

  • 種類一:包覆型。能夠讓寶寶全身完整趴在家長身上,具有極佳的親密感,但是台灣天氣潮濕悶熱,尤其需要注意材質是否透氣,否則寶寶和家長都會產生不適感。
  • 種類二:腰凳型。著重在以照顧者的腰部來支撐寶寶,可以減輕肩膀的負擔,但是要特別留意是否會影響到寶寶髖關節的姿勢與角度。
  • 種類三:環抱型。對家長而言,可以自由變換符合自己身形的背巾位置與環抱方式,而對於寶寶來說,則是可以在親近家長的同時,也能在自由調整的背巾內擁有符合關節發展的姿勢。
mamaway日系沁涼亞麻育兒背巾

家長免驚,新生兒篩檢制度幫你把關!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個可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問題。透過台灣完善的新生兒篩檢制度,大部分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寶寶都能被及時、確實的診斷。

目前現有的新生兒篩檢制度每個月皆有健保給付的檢查,從2024年7月1日起,政府也新增了6次檢查,讓爸爸媽媽更放心。即便被診斷出有相關問題也不用心慌慌,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也能降低未來需要侵入性治療的機率!

在寶寶的日常照護中,如換尿布等短暫的活動不太會對髖關節發育造成明顯影響,主要還是在背、抱寶寶時需要注意寶寶姿勢會不會影響到髖關節。只要做到定期檢查與細心注意,寶寶們都能夠順利發展髖關節,爸爸媽媽可以不用過度擔心!

新生兒篩檢制度幫你把關寶寶健康!

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常見Q&A

  1. 不想用矯正吊帶的話,可以先用雙層尿布就好嗎?
    答:理論上不建議,主要是無實證能證實它的療效,反而容易造成悶熱不舒服。
  2. 穿矯正吊帶時還有辦法親餵嗎?
    答:完全可以,穿著吊帶仍可抱嬰兒、餵奶、換尿布等一般照護行為。
  3. 穿矯正吊帶要怎麼換尿布?衣服要怎麼穿?好怕弄錯害他脫位…
    答:穿著吊帶可輕鬆換尿布,換衣服可短暫脫下吊帶,穿好後再穿回吊帶即可。

專家簡介:台北榮總骨科 張文杰 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

  •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

  •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小兒骨科及骨折創傷研究醫師
  •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總醫師
  •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住院醫師
  • 教育部部定講師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骨科學科講師
  •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講師
  • 美國骨科醫學會國際會員

專長

  • 小兒骨科::小兒骨折創傷、兒童運動傷害、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扁平足、X型腿、O型腿、長短腳、足內翻外翻、新生兒板機指或多指症等兒童骨科疾患
  • 成人退化性關節炎: 微創人工膝關節、髖關節置換、高位脛骨截骨手術、人工膝關節髖關節翻修及感染治療
  • 肩部疾病: 五十肩、旋轉肌腱撕裂、人工肩關節置換
  • 骨折創傷: 骨折手術、開放性骨折、骨缺損重建、肢體延長矯正治療、骨髓炎感染治療
  • 腰椎退化疾病及脊椎骨折治療
  • 運動傷害治療

證照

  • 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手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小兒骨科醫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