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 2023-02-23

<img decoding=

嬰兒分離焦慮讓媽咪好頭痛!寶寶何時開始產生分離焦慮嗎?當分離焦慮出現時,又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呢?為您整理嬰兒分離焦慮發展階段,並提供您處理嬰兒分離焦慮的好妙招!


嬰兒分離焦慮

何謂分離焦慮

主要是指嬰兒與主要照顧者或父母分離時,所產生的壓力而出現哭鬧等負向情緒或特殊行為的表現,可能有焦慮不安、哭鬧不休等行為。

嬰兒分離焦慮三階段

  • 6個月大時,可以區分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並對主要照顧者產生信任感與偏好,對陌生人感到焦慮。
  • 1歲~1歲半是嬰兒分離焦慮的巔峰時期,會無時無刻黏在主要照顧者身邊不離開。
  • 2歲分離焦慮仍未停止,直到3歲此現象會開始減緩,這階段的孩子會將依戀轉移到人事物上,開始可以接受與照顧者短暫分離。
<img decoding=

嬰兒分離焦慮3因素

1、認知發展因素:約6-8個月大的寶寶,他們正發展記憶力,此時記憶力提升,開始能分辨主要照顧者與陌生人的不同,但因尚未發展「物體恆存概念」,所以會誤認為主要照顧者一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永遠消失在世界上了。

2、遺傳與氣質因素:相較於其他寶寶,若家長本身患有焦慮症的寶寶,具有較高分離焦慮風險,此外,個性害羞、內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有分離焦慮。

3、依附關係因素:相較於安全依附型的寶寶,若照顧者與寶寶屬於抗拒型依附,恐較難面對分離焦慮,且難以安撫。

可以得知嬰兒的依附關係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關鍵,因此一同來看看你與寶寶屬於何種依附關係吧!

<img decoding=

嬰兒依附關係

恆猴試驗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有個著名的恆猴實驗,將剛出生的小恆猴,與兩隻布偶猴媽媽放在一塊,一隻布偶猴媽媽是用鐵絲製成且有母乳,另一隻則用軟布覆蓋,但無母乳。結果發現,小恆猴長期都與軟布覆蓋的布偶猴媽媽待在一起,只有肚子餓時,才會去找鐵絲猴媽媽。因此說明了,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提供依附對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而依附就是兩個人之間強烈的情感連結,是一種主動、深情與雙向的關係。學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將親子間的依附關係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安全型依附

這一類的照顧者可以明確了解孩子的需求,並做出適當的回應,熱愛孩子也鼓勵孩子向外探索,因此這一類的小孩,較可接受主要照顧者暫時離開視線,雖仍有輕微的反應,如:哭泣、傷心,但較好安撫。

2、不安全抗拒型依附

雖主要照顧者有意願與孩子互動,但因經常視自己心情來回應孩子,使雙方無法建立同步的互動,也無法確切了解孩子的需求,因此這類的孩子容易感到焦慮,也不容易被安撫。

3、不安全逃避型依附

分為兩類型的家長,一類是對孩子極度沒耐心且忽視孩子需求,另一類是對孩子提供過多的刺激或干預,都會造成不安全逃避型依附,而這一類的孩子較容易發脾氣,也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

4、不安全矛盾型依附

此類的家長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存有心理創傷,使其照顧孩子時過度緊張或保護,孩子會表現出逃離又趨近的樣子,經常處於困惑中,常出現前後矛盾的行為。

<img decoding=

因此幼年時期的依附關係發展,對孩童的影響頗深,且對於孩童的分離焦慮也息息相關,但孩童分離焦慮是必經階段,若孩童發生分離焦慮,照顧者可以怎麼緩解呢?

緩解嬰兒分離焦慮3大妙招

1、預告並承諾:主要照顧者可以在離開前,可以事先告訴孩子,讓孩子先有心理準備,千萬不能偷偷離開,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處於狀況外,可能會更難安撫其情緒,並且可以與孩子約定重逢的時間,讓他相信分離只是短暫的。

2、不批判孩子的情緒並適時回應:當照顧者要離開孩子時,孩子肯定會有一些情緒,此時家長千萬不能說「不准哭、羞羞臉」這一類具批判性的字眼,應該要適時陪伴孩子,並告訴孩子你了解他們的不安、害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有被重視。

3、躲貓貓遊戲: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可以促進其「物體恆存概念」發展 ,漸漸地,他們就會了解爸媽不見只是短時間,之後還是會再出現,採漸進式的方式,慢慢拉長不見的時間,借此訓練孩子習慣分離的時間。

<img decoding=

分離焦慮v.s.分離焦慮症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分離焦慮症定義為如下:

1、當與主要依附對象分離,出現過度焦慮或恐懼持續4周以上(成人為持續6個月以上),且至少符合以下3項:

  • 離開家或主要依附對象時,或只是預期將要分離,就反覆產生過度痛苦情緒。
  • 持續而過度擔憂自己會失去主要依附對象,或擔心他們可能會受到傷害(疾病、傷害、災難或死亡等)。
  • 持續而過度擔憂不幸的事,會使自己與主要依附對象分離(如迷路走失或被綁架)。
  • 害怕分離而持續排斥上學、外出、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 持續而過度害怕或排斥無主要依附對象陪伴下,留在家中或待在其他場合中。
  • 持續排斥或拒絕沒有主要依附對象陪伴入睡,或離家在外過夜。
  • 反覆出現有關分離主題的惡夢。
  • 當離開主要依附對象之時,或只是預期將要分離,會反覆抱怨身體症狀。(如頭痛、胃痛、噁心想吐等)。

2、這些障礙已造成社會、學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性的損害或痛苦。

3、症狀無法用其他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自閉症、社交恐懼症等)做更好的解釋。

綜上所述,若孩子已達上述分離焦慮症標準,家長應立即送孩子到醫療院所請求協助,早期接受治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